名山区:“龙门阵”里“议”出的幸福
□转载自《雅安日报》杨劲雁 杨雪 本报记者 李丽

骑龙村的基层议事机制,让村里事村民议 图片由骑龙村提供
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7500亩观光茶园绿意葱茏,成雅铁路穿行其间,“最美茶园”与飞驰动车交相辉映的景致火遍网络,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曾为这片独特的风光点赞。
随着名气不断提升,当地群众的发展愿望也日益多元:“摄影爱好者来了找不到理想机位,该规划建设专门的拍摄点位”“游客越来越多,光看茶园留不住人,能不能建个活动广场提升体验”……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群众心声,如何有效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举措?
答案,藏在骑龙村创新打造的“骑龙龙门阵”基层议事机制之中。
搭建平台 畅通民意
“龙门阵”摆出治理新气象
“过去村里有事,要么不知道找谁说,要么说了难有回应。如今不一样了,龙门阵一摆,问题总能有个说法。”村民们口中的“骑龙龙门阵”,并非普通的闲谈聊天,而是一套集民意收集、议事决策、落地执行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
为了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听、有回音”,骑龙村系统搭建了“心声驿站”“说事院坝”“议事广场”三类共16个议事平台,实现全村范围有效覆盖。“心声驿站”主要设在村委会及村民聚居区,便于村民随时反映日常琐事;“说事院坝”议事会定期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召开,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议题;“议事广场”则用于集中商议重大项目和集体事务,确保决策过程公开、民主。
这套机制形成了“收集—商议—落实—反馈”完整闭环:村民提出诉求后,村“两委”及时分类梳理,召集相关人员召开议事会,共同商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主体与完成时限,进展情况及时向村民公示。
曾经站在“旁边看”的村民,如今成为“主动干、带头干”的治理主角,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
聚焦难题 共商共建
“议事路”通向茶农“致富门”
“采茶季天不亮就要出门,踩着泥泞小路往茶园赶,背着鲜叶一步一滑,遇到会车还可能引发矛盾!”在一次“说事院坝”议事会上,茶农郑威的感慨道出了全村茶农的共同困扰。当时,茶园道路狭窄泥泞,不仅影响采茶效率,更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修路成为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路必须修,但占地协调、资金筹措两大现实难题摆在面前。村“两委”并未“大包大揽”,而是将问题交由村民共同商议决策。
议事会上,大家踊跃建言:有人建议按实际通行与生产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宽度,节约土地资源;有人提出占地补偿可采取“以地换地”或由集体统筹协调;还有人倡议,通过“向上争取一批、集体自筹一批、村民自愿出资一批、社会捐助一批”的“四个一批”方式,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起初,部分村民因担心利益受损心存顾虑。村“两委”干部和老党员主动上门,与村民细算长远账、发展账,逐步消除疑虑。村里专门设立的“议事基金”及时发挥兜底保障作用,3公里茶园产业道路和12.6公里旅游环线升级工程得以顺利启动。
如今,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直达茶园深处,配套排水沟、会车区等设施。
郑威走在新路上,满脸喜悦:“这路不仅好走,更是咱们的‘致富路’!”
激发活力 共建共享
“小议事”催生乡村“大变化”
一条产业路的成功修建,显著提升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也为骑龙村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在“骑龙龙门阵”的持续推动下,一个个“金点子”落地生根,转化为可见可感的乡村新貌。
村里闲置多年的垃圾塘,曾是人人避而远之的卫生死角。在“议事广场”上,有村民提出“将垃圾塘改造为垂钓池”的建议,获得一致赞同。村民们投工投劳清理淤泥、完善设施,垃圾塘焕然一新,成为垂钓爱好者的乐园。村里顺势举办垂钓赛事,吸引数万游客参与,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游客来了缺乏活动场所,建一个文化广场就好了!”村“两委”在“心声驿站”收到这一建议后,迅速召开专题议事会。村民们积极响应,有人自愿出让闲置土地,有人主动参与建设施工。不久,一个集休闲、健身、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广场便建成投用。
村里还配套设立“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公益劳动、文体活动等积累积分兑换物品,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就连摄影师“找不到理想拍摄点位”的具体问题,也通过专题议事得到有效解决。
如今的骑龙村,茶园道路畅通,鱼塘周边热闹非凡,乡风更加文明和谐,村民收入持续增长,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突破百万元大关。这一切的背后,是村民智慧与热情的有效释放,是村“两委”有力组织与高效服务的具体体现,共同谱写了茶乡百姓稳稳的幸福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