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年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人工修复1420亩
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火石溪大熊猫栖息地
为什么需要人工修复?
对于成都片区而言,大熊猫栖息地修复主要是为了恢复退化的大熊猫栖息地、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保护片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开展工作。
人工修复如何开展?
人工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生态脆弱区,采用封育、造林、低效林改造、林种更新等方式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内土地裸露、植被破坏、高密度人工纯林、森林退化等问题。
让裸露的河滩地,变成植被覆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需要多长时间?
“五年,三年,或许更短时间。”站在大邑县火石溪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现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扶着一株野樱桃的树苗说,等现在种下的这些小苗长大成片,或许我们就能在这里再次寻找到大熊猫的踪迹。
就在2023年,成都共计在都江堰和崇州片区开展了不少于1420亩的人工修复,致力于恢复动植物生境及其生态系统。目前人工修复项目已陆续进入年底验收阶段,将根据植株种植及存活情况,与行业专家现场查勘情况作为验收评判。
随机抽检
火石溪点位人工修复情况良好
“这边种的野樱桃,树皮被羊啃了,春季需复种。”“要注意从地面到树冠需要的植被类型变化。”“要加强检测,确定植被的恢复效果。”……走在大邑县火石溪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现场,来自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边走边看,纷纷提出建议意见。
该项目点位主要是对火石溪因洪灾受损多年未恢复的中重度退化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修复,总共4个斑块,面积420亩,共设计人工植苗修复、清窝+人工植苗修复、透光清灌+补植乔木3个修复模型。项目为期2年,第3年至第5年为养护期,以此逐步达到栖息地修复的预期目标。
在专家现场验收前,人工修复项目还对工程完成量进行了评估核验。具体而言,包括修复的面积、栽植株树、存活率等。在栽种株数的核实方面,以火石溪点位为例,其按照随机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每个斑块中随机设置样线和样方,并采用样带调查法抽样调查成活率。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远彬告诉记者,从现场情况来看,人工修复项目完成情况较好,在后续的管护期,还需要加强对植被生长干扰因子的小件,并随时检测土壤PH值的变化,使其更适合栽种植物的生长。
兼顾平衡
坚持自然恢复+人工修复
为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构建保护治理大格局,目前,成都管理分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探索寻找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采取自然恢复措施,并不是完全放弃顺其自然;采取人工修复措施,并不是忽略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成都熊猫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共计在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修复6万亩,第一季度完成1.4万亩,第二季度完成1.8万亩,第三季度完成1.4万亩,第四季度完成1.4万亩,在都江堰和崇州片区开展了1420亩的人工修复。
据了解,人工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生态脆弱区,采用封育、造林、低效林改造、林种更新等方式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内土地裸露、植被破坏、高密度人工纯林、森林退化等问题。“对于整个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工作来说起到的是穿针引线、重点修补的作用。”成都熊猫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成都还将继续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目前都江堰龙池长河坝、两叉河,崇州巴里坪等点位还同步开展人工修复。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继续以人工修复带动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并考虑适度结合生态景观效果,恰当融入社区协调发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工作需求,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提升、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促进可持续利用与价值实现。(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