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家主流媒体走进成都看成都如何“碳”寻绿色生态新思路
11月3日,共筑高品质生态圈 共绘都市圈蓝图媒体行活动走进成都,来自中央、省、市的10余家主流媒体深入探访成都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点位,一起探寻成都的绿水青山答案。
在宽阔整洁的道路旁,可能藏着监控机动车尾气的千里眼,在入河排水口装着AI眼睛,24小时监测河道水质……生活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潜移默化地让城市变得更加低碳。活动第一站,采风团走进了成都生态环境保护的中枢大脑——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看成都如何数治生态环境。
调度中心电子大屏上,成都市域地图正实时更新着环保数据。点开其中某个点位,可实时看到监控画面,由平台分析该点位是何原因引起的污染值偏高。
大气污染监测、溯源是难题。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主任贾滨洋说,数治环境大气系统通过整合各类监管数据,传统巡查,并结合走航、激光扫描、遥感、电力报警等科技手段,建立了智慧生态环境、智慧工地、智慧水务等平台,形成了可视化、系统化、高效化的工作体系。
近年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积极融入智慧蓉城建设,创新构建碳惠天府机制,在全国上线碳惠天府碳普惠公益平台。该平台上线了15个公众碳积分场景和14个低碳消费场景,参与用户数达45万人,通过自主认购实施碳中和,促进排量实现价值转换,积极创新低碳发展的成都模式。
随后采风团一行走进了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据悉,该基地是成都市首家针对园林垃圾和大件木质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项目,每年可处置利用绿化废弃料约10000吨,产出相关衍生产品约4000吨,可以有效减少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
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只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还聚焦于动力电池及储能、光伏、氢能、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服务六大领域,在生态环保领域发展上跑出了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