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的“自立答卷” ——攀枝花“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综述
江河奔涌,攀越不息。
当“十四五”收官的钟声即将敲响,金沙江畔的攀枝花,正以一项项科技突破、一组组发展数据,书写着创新突破的“自立答卷”,勾勒出资源型城市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高质量发展轨迹。
攻关破题 工业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攀升
在攀钢钒轨梁厂,万能生产线生产繁忙,不到7分钟就能生产出1根钢轨。“‘十四五’以来,我们的钢轨产量达到了625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左右。”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轨梁厂副厂长吕攀峰介绍,在全国的高速铁路上,每3根钢轨就有一根来自这里。
成绩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攻关突破。
据统计,攀钢钢轨品种已达100余种,获我国授权发明专利超300项,已出口到美国、印度、巴西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造就了中国高铁“整体出口”第一单的传奇。
科技创新从不拘泥于“拳头”产品,在攀枝花,创新突破从资源端就开始发力。
在朱兰铁矿,“5G远程采矿”攻克技术难题400多项,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露天矿远程协作生产体系,采矿效率提升40%。
在龙佰四川矿冶有限公司,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已建成投产,将钛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8%-1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手撕钛”到“手撕钢”,从航空领域用超软海绵钛制备关键技术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到攀钢集团H390级高强耐磨过共析钢轨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四川十大技术创新成果”。攀枝花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一重要载体,持续攻关“卡脖子”难题,不断超越自我。
“十四五”期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资源综合科技利用水平显著提升,铁、钒、钛资源利用率分别从2019年的70%、44%、29%提升到2022年的75%、50%、35%。2024年底,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家,比2021年增加26家,增速达40.6%,备案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10家,比2021年增加65家,增速达44.8%。实施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3项,让创新成果从“纸”中走出来,实现了由“知本”到“资本”的转变。
如今,由3名院士领衔,汇聚中科院、北科大、哈工大等顶尖力量的天府金江实验室已经揭牌。据统计,全市已建成45个国省级创新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为“科技优市”提供才智支撑,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
创新招引 光电信息产业集聚成势
“十四五”期间,攀枝花光电信息产业发展一路高歌。
“从无到有”,仅仅几年,就成为全省五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已初步构建起“芯—屏—光”协同发展格局,光电信息产业产值连续3年实现倍增。
项目建设“加速跑”,攀枝花美斯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开工到建成22条生产线仅用52天,大美科技(攀枝花)有限公司从签约到进场装修施工仅用10天……光电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刷新。
作为攀枝花光电信息产业主要承载地的仁和区,按照“龙头带动、集群配套、链式发展、区域协同”的思路,创新以园区模式释放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光电信息产业园,主动修建标准化厂房,减少招引企业的时间、精力、投资成本,实现“拎包入住”。
创新思路招引企业,支持落地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睿恩光电有限责任公司是攀枝花引进的首家光电信息企业。目前,这家主要从事移动通信设备零件、智能终端模块及5G光通信器件研发制造的企业,订单已经排到年后,每天都满负荷生产。“十四五”期间,睿恩光电实现跨越式发展,营收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营收2000万元,2024年已飙升至1.61亿元,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0%,预计今年将突破2.2亿元。
“我们每年将营收的6%投入到研发中,聚焦核心产品迭代与工艺优化。”睿恩光电有限责任公司行政人事总监周萍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睿恩光电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000万元,研发新产品10余款,突破多项行业核心技术壁垒,累计申请138项专利,已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聚焦前沿技术攻关与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同步拓展市场版图,以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为双引擎,持续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2028年上市的目标。”周萍如是说。
睿恩光电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是攀枝花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我市已在光电信息行业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个、市级3个。
如今,在光电信息产业园,美斯特、镁森科技、攀科电子等多家园区入驻企业生产线火力全开,发展势头强劲。攀枝花也将聚焦“9圈21链”建圈强链,持续完善光电信息产业生态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朝着“百亿级光电信息产业园”目标迈进。
助农增收 科技装备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是提高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深谙此理的攀枝花,在农业领域也始终坚持创新突破。
“调节小气候,提升芒果品质,产量大约提升了30%。”红格镇金沙村村民宋金荣提起田间的“智慧云空间弥雾装置”赞不绝口,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已安装的80亩挂果芒果地,以前打一次药,需要两个人干五、六天,现在只需2小时,一个芒果季下来,仅这一项就能节约人工成本两万多元。
“智慧云空间弥雾装置”是在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技术指导下,由四川邦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集微灌、水肥管理、药剂喷施、小气候调控、构建微生物群落适宜环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业设备,应用了11项自主知识产权。
“智慧云空间弥雾装置能够解决山区农业生产中地形复杂、劳动力匮乏、应对恶劣气候不及时、标准化种植困难等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四川邦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丽萍介绍,每套装置可覆盖13户农户,通过手机APP或控制面板轻松操作130个工作区,实现工作区设置、时间设定、残液处理等自动化管理。相较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节水高达70%,省工95%、化肥农药“双减”30%。
近年来,我市通过强化科技支撑与产业融合,已在市内外建成50个农业领域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取得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等科技成果80余项,辐射推广面积600万亩以上。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主导品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利用,采取杂交育种、实生选育、辐射育种等方式进行优良品种培育工作,先后引进收集种质资源2400余份,创制新材料1500余份,攀育2号、攀育5号、攀杂6号等10个水果、蔬菜新品种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认定或国家林草局新品种授权。在全球率先突破攀枝花白块菌人工生态栽培技术,相继攻克晚熟芒果标准化栽培技术、攀西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等一批生产技术瓶颈,部分成果刷新国际、国内记录并持续保持领先,制定生产技术标准4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2项。
“十四五”期间,攀枝花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发展动能,为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注入了澎湃动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建玲 曾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