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余只候鸟已抵达 南充凤仪湾冬日限定生态美景上线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婷婷 郭建坤 摄影报道
冬日的凤仪湾,是被候鸟的翅尖唤醒的。
“快拍!那一群斑背潜鸭起飞了!”清晨的南充凤仪湾湿地,薄雾尚未散尽,观鸟台上,摄影爱好者陈先生举着镜头惊呼。镜头里,上百只斑背潜鸭时而俯身觅食、嬉戏逐水,时而振翅翱翔、掠过天际,翅尖激起的水花在冬日晨曦下折射出碎金般的光芒。此时的凤仪湾,早已褪去秋的斑斓,换上冬的澄澈,成为3万余只候鸟的“南方家园”,一场持续三个月的越冬狂欢正热闹上演。

曾经的滩涂荒地变成候鸟天堂
11月26日,记者沿着凤仪湾6000亩湿地的木栈道缓缓前行。芦苇荡在微风中轻摇曼舞,露水滴落的清脆声响与水鸟的低鸣婉转交织,奏响一曲灵动的自然序曲。
“今年的候鸟来得特别齐,好多品种都见到了,早上雾没散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候鸟最多。”凤仪湾水上运动中心游船驾驶员陈荣平在凤仪湾工作了8年,也陪候鸟度过了8个冬天。他笑着说,“候鸟种类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如今的几十个,有的尾巴特别漂亮,还有的像孔雀毛一样五彩斑斓。”

冬日暖阳下的凤仪湾
这片曾是洪水侵蚀的滩涂荒地,如今为何能成为候鸟青睐的“生命驿站”?四川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涛道出了关键:“我们不搞人工投喂,不做过度造景,只通过全面生态修复和国家级江滩建设,让湿地恢复自我调节能力。”他指着远处交错的水系网络介绍,通过退塘还湿、疏浚清淤和“活水织网”工程,湿地不仅解决了洪水隐患,更构建起湖泊、草滩、林地交织的多元栖息地。
1200亩梳理整治后的河道如同“天然食堂”,特意保留的浅滩与芦苇丛,是为涉禽预留的专属觅食区;岸边的本土灌木丛,既能为候鸟遮风挡雨,又能提供充足果实,都是候鸟越冬的“刚需配置”。

冬日暖阳下的凤仪湾
而陈荣平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蝶变:昔日饱受洪水侵蚀的滩涂荒地,经过8年生态修复,如今已水系纵横、芦苇丛生,337种植物构筑起完整的食物链,30余种鱼类为候鸟提供了充足饵料。
候鸟的安心越冬,离不开那些看不见的守护。今年,成达万高铁的7条高压线特意“拐弯”6公里,避开候鸟的飞行高度范围,这份贴心“让道”,让候鸟迁徙之路更显安全通畅。
“我们不仅要让湿地‘活’起来,更要让它成为动植物的专属乐园。”张涛表示,公司聘请专业机构,对湿地水质、鱼类及动植物开展长期跟踪监测。截至目前,已有近60种、3万余只候鸟陆续抵达,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黑脸琵鹭,到成群的斑嘴鸭、红嘴鸥等,它们用翅膀勾勒出西南迁徙路线上最灵动的生态图景。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候鸟数量较往年增加30%,预计12月还将迎来新一轮迁徙高峰。如今这里的候鸟种类较八年前增长3倍,其中1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此稳定越冬,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改善的“活试纸”。
这种“保护优先”的开发模式,成效显著。截至11月,凤仪湾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研学人数1.6万人次,生态观鸟已成为冬日最热门的体验项目,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明年我们还要来!”即将返程的张先生与同伴约定,“凤仪湾的生态一年比一年好,在这里能看到大自然最本真的模样。”
“每年看着候鸟如期而至,就像看着老朋友们回家。”张涛感慨,“候鸟是生态的‘晴雨表’,它们用翅膀投票,见证了凤仪湾的生态价值。”
这个冬天,凤仪湾湿地里,3万余只候鸟正安然享受着温暖与安宁;湿地之外,生态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故事仍在续写。当飞鸟掠过高铁“让道”的天空,当游客与候鸟和谐共处,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冬日画卷,正在嘉陵江畔愈发生动迷人。3万只候鸟的如约而至,便是对南充生态最美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