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绵阳举行
新华网成都10月22日电(吴晓)10月21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绵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建言献策。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现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供图)
据了解,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总保护面积2.66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面积0.79平方公里,遗址建筑震损形态复杂多样,周边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沙坝断层、王家岩滑坡体、景家山崩塌体等次生灾害遗迹十分典型。
“地震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科学防震的重要标本,具有历史、科学等价值。”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濮新表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被完整保留,并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地震遗址保护的重中之重。十多年来,四川不断总结提升保护方法、经验并用于实践,努力把地震遗址保护好、利用好,取得了一定成果。
科学有效地保护地震遗址是一项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交流会上,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长何瑞雪、青川县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事务中心副主任张科、汶川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倩妮分别介绍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漩口中学遗址保护利用情况。
何瑞雪介绍,近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按照《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先后实施唐家山泄洪洞、唐家山泄流槽整治等工程,建设防泥石流闸坝26个,治理地质灾害30余处,修复损毁防洪堤3500米,加固震损建筑17处30栋。同时,协助高校、科研团队等开展教学科研活动40余批次,采用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实施了地震遗址三维信息高清采集,已基本建成地震遗址高清数据库。
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考察。(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供图)
在专家交流发言中,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首席专家、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葛家琪,罗马大学教授、欧盟标准委员会委员乔治欧·孟迪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的价值、理念、原则、技术等内容展开探讨,分享了国内外遗址保护经验、建筑结构抗震的最新成果。
葛家琪建议采取增加钢桁架支撑、预应力拉索两种加固方式,运用新理论模型进行措施有效性研究,提升文物对地震灾害的免疫力,“遗址类结构建筑严重增损后,两类加固方式均有效提升了结构抗倒塌承载力2倍以上”。乔治欧·孟迪在报告中介绍了地震监测系统在罗马斗兽场中的运用,提出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措施,能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更好的作用。
专家们讨论认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地灾治理、本体加固、科学研究和开放接待等工作成效值得肯定,需有效发挥地震遗址功能价值,呼吁全社会参与遗址保护。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咨询专家”聘书颁发仪式。(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供图)
会议前,与会专家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现场考察。会议期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为葛家琪、乔治欧·孟迪、杨维国等9位专家颁发“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咨询专家”聘书。
本次会议由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地震局指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绵阳市文物局、绵阳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支持,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绵阳市博物馆、抗震救灾精神与地震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