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解码”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廖茂林 唐艳
公园城市是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解码,是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城市发展范式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为破解工业城市发展困局、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方向,也为如何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路径。
公园城市的范式内涵不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而应是公园城市四个字的含义的加总。公代表了公共性,对应公共交往的功能,公共性就是指设施要开放给大众,让百姓受益;园泛指各种游憩境域,对应生态系统;城对应人居与生活;市对应的则是产业经济活动。场景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新型工具,持续联动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成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思路统领下,秉持场景营城理念,推进生态价值全面转化的宜居生态场景营造,为公园城市的幸福美好生活提供营城策略,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探寻新路径。
构建宜居生态场景。宜居生态场景营造是基于良好生态本底的、在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实现生态与生产生活全面融合、推动生态价值全面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营城策略。公园城市建设以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为要义,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联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公园城市是在生态文明语境下独特的营城形态,势必将拓展传统场景理论中场景仅作为消费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符号意义的空间的释义,城市文化不仅应体现在人文环境上,也应体现在生态价值上。
构建美好生活场景。城市是因人而建,因人而兴,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要回溯城市初心,关注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质,加速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当市民能够在山边园畔、溪边树下,或是街头巷尾享受生活时,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就会得到提升。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营造的新理念和未来理想城市建构的新模式。公园城市的营造强调城市绿色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在功能和用地等方面的混合布局,同时强调以绿色空间为载体,统筹城市生活、生态、生产、景观、业态和组织活动等多维要素,通过场景营城的方式提升城市活力。人作为城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生活场景的营造是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强调人在场景规划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开展各类场景氛围的营造,打造高品质的宜居生活场景,创造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精准匹配的空间供给,有助于激发城市活力。
构建生产导向的公园城市场景。生产导向的城市场景是公园城市的微观造血细胞,从场景、系统、公园城市逐级递进,综合形成公园城市有机体。阿里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数智未来共赢增长:跨业务多场景开辟商业跃升新空间》报告认为,当消费旅程、消费行为分散在线上线下的各个场景中时,谁能更加高效地在更多场景中敏锐感知和实时满足消费需求,谁就掌握了引爆消费潜力、承接内需扩大红利的发展先机。与此对应,应该在生产场景的供给上,倡导产业科技创新、营造由数量向质量转变,鼓励支持人员技能提升、营造生产技术变革,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由此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构建生产场景导向的公园城市建设。
以场景营造引领城市治理革新。公园城市治理将超越农耕社会的统治、工业社会的管理、后工业社会的治理逐步过渡到生态与社会双向善治的新模式。从治理理念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核心,福祉归于人民的理念,使人人公平地享有城市营造和发展的收益,体现公园城市公的内涵。从治理逻辑上,新治理模式将改变工业社会将自然环境对象化、客体化的倾向,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而回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逻辑,并进一步通过新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的应用,营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城市格局,体现公园城市园的内涵。从治理主体上,新治理模式将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网络,革新传统城市治理碎片化的痼疾,体现公园城市城的整体性内涵。从治理方式上,新模式将选取经过实践验证的治理手段,提高治理效能,展现城市活力,体现公园城市市的内涵。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